Search This Blog

Sunday, July 31, 2011

专访唐氏儿妈妈蔡文慧:IAN - 我的孩子,我的老师,我的小天使。(上篇)









原本买了机票是要去日本,去看樱花,去吃寿司,结果,学了简单的日语,做好了所有的准备,一心一意就要到日本去了。怎么知道 ,十个月后,上了飞机,抵达时,才知道不是到日本, 飞机师在飞机里报告说,‘welcome to Holland’! 我们没有去到日本而是到了荷兰,那你说,应该怎么办呢?

这段话是文慧用来形容自己怀胎十月后,迎接来的不是和计划中一样的小宝宝,而是一个被标榜为特殊孩子的唐氏儿。

要去日本,结果来到了荷兰。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的第一个正常反应当然是怎么会这样?但是,念头一转就想既然来了,就开开心心的接受吧!就这样,我们踏上了荷兰这个美丽的国家,我们去看风车,看郁金香……因为我们没有计划去 荷兰,手上还握着日本的旅游指南,所以我们要重新买过一本旅游指南, 要开始学荷兰的语言,要重新调整心情,重新了解这个地方。 原来,荷兰其实也是个美丽的国家,只是这里的步伐比较慢吧了。

文慧说,人生旅途上多了个特殊儿陪伴,有很多人不能够接受,有人看不开,得了忧郁症;有人选择离开,想永远逃避这样的孩子。

每个人的承受度不同,我没有资格去论定一个人该怎么去面对自己的特殊孩子。但对我来说日本变荷兰,怎么走,怎么看,完全是看你用什么心态去面对,如果你不换个心情,不享受当下,活在当下,那你就很难快乐起来。

这几句话,从文慧的口中说出来,看似轻松,其实真正有多沉重也只有她自己知道。
Ian礼昊,文慧的大儿子,今年四岁,是个唐氏宝宝。他并不是文慧的头一个胎儿。在Ian 之前,文慧失去了一个7个月大的胎儿。

第一胎怀得很辛苦,在医院的病床上躺了好长的时间,不断地出血,最后胎儿还是没了。

因此,对于第二胎的来临,文慧内心中的期待与喜悦是可想而知,当医生向她宣告她的新生儿是一个唐氏宝宝时,她整个人几乎就要崩溃了。

还好,她有一个一路紧握着她的手,一路相随相伴的老公和一个让她完全仰望依靠的上帝与她同在。她没有倒下来,反而如遇过大风大雨的小草般,站得更坚更挺了。  

文慧从事保险业,一个客户问她说怎么看到的她都是这么喜乐、这么积极?她回答说:“你没看过我哭到倒在那里的时候,但是,如果没有那个时候的我,也不会有今天这么喜乐积极的我。”

Ian 刚出生的时,心脏有两个小孔,进出医院的次数也比一般小孩多,一岁多就动了心脏手术,那时的文慧还怀着第三胎,在陪伴Ian动手术时,动了胎气,结果自己也得躺到病床上,这些折腾若不是亲身经历,他人是很难想象得到。

Ian三个月大开始,文慧就开始很积极地为孩子开拓更多的可能性,带孩子进行早疗,不管是私人,还是政府的所提供的医疗服务,她都会不辞劳苦地把孩子带到哪里去,甚至还主动联系了好几位来自不同地区的唐氏儿妈妈,建立了一个互助小组,通过电邮来彼此鼓励和分享资讯。

“人要学会自助,只有自己站了起来后才能有未来的各种可能性。尤其是特殊孩子的父母,如果爸爸妈妈都不能够自己站起来,又怎么能帮助孩子呢? 试想看,在刚开始,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我可以在停车场看到一个妈妈牵着一个唐宝宝时,不顾一切地冲上前,向这个妈妈请教如何照顾一个这么特别的孩子。”

很多人若有了唐氏儿,都会很避讳到处张扬,而文慧却主动地去告诉朋友,到处去寻找资源来学习如何照顾这个孩子,她的互助小组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

Ian两岁才开始走路,三岁才会以单音叫妈妈,但是他的每一小步的前进,都让文慧心里有着莫大的安慰,她知道,孩子的每一个小成就都不是偶然的。

“就比如,看他3岁生日时,学会了吹灭蛋糕上的蜡烛, 对我来说那是一个很感动的时刻,因为,对Ian来说,这是一个不简单的任务。”

唐宝宝的肌肉比较没有力,很多动作都要重覆练习才可以掌握。在Ian3个月大时,文慧带他去进行早疗,工作人员把他整个人反转地覆盖在地上,为的是要训练他抬起他软软的头,为了要生存、要呼吸,他就会挣扎,挣扎颈项才有力,才能把头抬起来。

“看他这么辛苦,我的眼泪也不能控制地掉下来。但是,我一定要狠下心让他去哭,让他去跌 ,不然以后谁来帮他?人都是要经过磨炼才能成长的,这个疼痛的过程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她感叹,看到孩子经历这么辛苦的锻炼来成长,让她想到每个生命都是必须经过磨炼才能发光发热,而现在的年轻一代真的是少了很多磨炼的机会。

文慧说,一路上走来跌跌撞撞,有遇到贵人,也有遇到小人;有被感动,也有被刺痛。如果不是靠着上帝,她今天不会走到这里。Ian在她生命里出现,就像个老师般,给她上了很多堂宝贵的课。

“不过,我毕竟还只是个软弱的人。常常还会问上帝为什么要选我?为何不能让我平凡一点?做个平平凡凡的妈妈就好?”文慧笑着说了这么一句话。

Tuesday, July 19, 2011

给孩子一片色彩的天空




现代的孩子绝大部分都是在学术压力下长大的孩子,不是小学开始,而是从幼儿班就有这种现象。我们的教育机制着重于学术性的学科,要求孩子很会读写算,并标榜着只有会读写算的孩子才是优秀生、高材生。以如此压倒性的要求来断定一个孩子的优劣,是否会太主观了些呢?

是不是每个好孩子都一定要会读书?会画画的孩子难道就成不了好孩子?幼儿教育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教育。我们应该让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因此艺术或美术这堂课不应该被轻看或忽略。
艺术对儿童发展占有相当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幼儿期更是艺术才能开始的表现期,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有明显效果,其中美术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
幼儿美术专指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等 极其简单初步的内容。它以其特有的可视形象和色彩,典型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和社会生活的美,以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加深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并 能激发幼儿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智慧。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对他一生的精神素质和文化修养有着奠基作用。
但很可惜的是,很多家长和学校都忽略了这一环,美术课对他们来说是可有可无的科目,比起其它主流科目如语文和数理科,美术课更是显得地位渺小。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要栽培孩子对美术的兴趣,甚至认为这种将来不能当饭吃的学科根本是在浪费孩子的时间。
“如果从最简单的角度来看,画画(美术)能让孩子从中得到快乐,和满足感。同时也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拥有丰富幼儿美术教育的画家郑玉佩谈及为何要让孩子学习美术时,这么表示。
快乐、满足感和自信心看似很抽象的元素,却是塑造一个美好人格的重要因素,如果你的孩子学业成绩很好,却不快乐、不满足和没有自信心的话,试问,他人生最后会走到什么样的地步?
美术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而想象是将外界事物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以及操作是表现手段,也是再认过程。幼儿在绘画时,能灵活地运用三者在创造过程中会表现得想象力充分、情感丰富、思维积极性高,操作能力强。
幼儿对于美术有一种自然的需要,他们喜欢涂涂画画,正是这种需要的表现。幼儿时期,其心理发展的一大特点便是自我中心,他们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投射 到客体上。
幼儿用绘画或手工这种外在符号形成心情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内心的情感,感 受到用美术与别人交流的喜悦,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一种因自我肯定而产生愉悦感。并由美术这种符号化的人类情感开始泛化到生活的其他领域,丰富和发 展幼儿的情感世界。
“幼儿喜欢涂鸦。当他们不知道怎么表达时,应用美术的表现来表达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玉佩接着说明,幼儿发展和美术之间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孩子的美学观。因为美的愉悦感是来自人类的文化意识。当你的孩子知道如何欣赏美好的事物时,他的生命也将充满了许多美和善。

想要让孩子爱上美术,就是不要否定他们天马行空的想法。不但如此,我们大人还要学会欣赏他们的无限创意,用孩子的眼观来看世界,而不是以我们顽愚的认知去打击和否定他们。

“为什么乌龟一定要是绿色,不可以是紫色的?孩子的画或美术创作应当是发自他们的内心,想怎样画就怎样画。想怎样彩就怎样彩那才是属于他们的‘作品’,那才是他们要表达的意境。”
据研究表明:人脑的左半部是抽象思维,右半部处理总体形象信息。而目前大部分家长和教师重视的文字、数字,这些教育内 容,则使幼儿左脑负担过重,右脑锻炼不足。这种现象有损于幼儿正常的和谐发展。
反观,美术教育就是用有趣、新奇的刺激,启发和诱导幼儿去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 这要通过想象和形象思维,有利于右脑的发育。如教幼儿画火车,可以让幼儿仔细看看车厢的形状像什么?当幼儿看出一节节车厢像一个个大面包时,他们就会用长 方形来概括。
玉佩也指出美术活动是一种手、眼、脑并用活动,需要幼儿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审美对象,用脑去想象,理解、加工审美意象,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手操作美术工具 和材料去表现自己的审美感受,用手操作美术工具和材料去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所见所闻。
美术教育要求幼儿手脑并用,如手工制作,通过手的操作,锻炼幼儿的小肌肉群,使手指和手腕协调配合,促进大脑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增强幼儿手动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如执笔、画线、涂色、捏泥、折纸、剪贴等,这种手眼脑并用的心理操作和实际操作,促使幼儿手部小肌肉群逐渐发展成熟,使手、眼、脑逐渐协调一致。
很多家长不肯给幼儿使用剪刀,觉得那样很危险,却不知这么一来就间接地剥夺了孩子训练肌肉发展的机会。“
“也有很多家长喜欢买填色簿给孩子,其实填色并不能真正发挥孩子美术的天份,如果太多的话,甚至还会减少孩子的创意和想象力。”

Thursday, July 7, 2011

专访和平有机农场女园主何婉菁:我就是这么实际、踏实、真实地活着












早晨,在自己盖的土房子中被阳光轻轻唤醒,和四个长得像小天使般的孩子唱着歌迎接新的一天。白天,在菜园里享受着农耕劳作,除了可爱的孩子相伴,还有自家养的黄牛和小白羊。饿了,吃的是自家种的有机蔬果,自己做的面包,不怕农药,不怕人工添加剂;晚上,听着虫鸣,点上蜡烛,喝茶看书,然后在不需冷气的微凉夜风中入睡 。这样的生活,写意得令人羡慕,甚至是有些嫉妒。
婉菁,看似柔弱的一个女子,真正活出了许多人只能空说空想,却无法达成的一种理想生活。她热爱自然,连生孩子也是自行在家进行水中自然生产;她崇尚无毒的生活,吃的,用的,包括孩子的尿布都是有机的。
她和丈夫黄田环,从无到有,在金马伦高原打造了一座属于自己的有机菜园 和平农场(Terra Organic Farm),位于金马伦高原的罗京高原,距离金马伦Kampong Raja25分钟车程。
有很多人会形容婉菁似乎是一个活在凡间的仙子,她总让人有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对于这个说法,她是这样回应的……
“有人说,我不食人间烟火,不切实际……我说,我爱务农,我煮菜做饭做面包,这不是最‘实际’了吗?”
婉菁透露,她从小就是过着很真实的生活,住得房子是父亲亲手盖得,桌子椅子也是父亲做得,家里没有电视,8岁开始就生火煮饭……
“这不是一直都很‘实际’而‘踏实’的活着吗?”她问。
是的,这真的是一种最实际和踏实的生活方式。仔细思考,现代人繁繁碌碌的步伐,追求所谓高尚生活,但是在物质的满足后,得着的是什么?说不定,但是,失去的肯定是健康和心灵的富足,过着很‘不自然’的生活。
说起有机农耕很多人都会认为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可是,5年前,田环却毅然放下讲师这份优差,带着婉菁到荒山野岭,拿起锄头种菜去,而且甘之如饴。这是一个怎样的心态呢?
“这确实是分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所以,只有当你是真正有兴趣,才会使快乐的事。很多人没有兴趣,也许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机会接触(有机农耕)。我要非常感谢我父亲,是他让我与泥土相处生活,让我能够有这样丰盈的快乐。”
婉菁的父亲何赞能是大马资深的有机耕种者,在她父亲耳濡目染下,婉菁对有机耕种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执著罢了。
“我爸爸在我出生的前几年当了农人,所以我从小就在菜园长大,务农对我来说是很自然的事。我老公说他什么都能做,但是我就一定要有个菜园。”
婉菁和田环的有机农场不单只是有机,他们还特地拨出了一片土地依据人智学(Anthroposophy)创始人史代纳(Rudolf Steiner)所提倡的生机互动农业(Bio Dyanamic)耕种法来研究大地和自然间的互动运作。
在这种生机互动农业的操作下,菜园不只是种菜,还需预备一些空间用来饲养牛羊,用其粪便成为肥料。他们还开拓了一个水塘,给青蛙生长成为捕捉蚊虫的好帮手,甚至种植时间都必须配合适当的时辰来撒种等。
这是一种自然与自然之间互相呼应的耕种手法。让菜园向森林学习,回归原始,让人类与土地的关系更为亲密,这种耕种方式,实践起来比有机耕种更为苛刻。
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何婉菁,让她能逃离凡夫俗子的思想框框和不顾世俗的眼光,勇敢地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有时候我会觉得,我自所以是今天的我,都因为我有个特别的爸爸。我的爸爸在他的那个年代就已经是个‘异类’。爷爷是地方上的富有人家,有很大的园丘。但是他放弃帮爷爷管理园丘,很年轻的时候就一个人去‘流浪’。他体验各种不同的工作 - 打铁、捕鱼、走江湖卖膏药……跑遍新马大街小巷。他说,卖到钱的时候可以住旅馆,否则就睡车站、破船、空屋等……”
她父亲在那时候开始就关注石油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土地沙漠化和饥荒等问题,于是选择了农业,而她,从小就这样地被父亲影响着。 
“我爸爸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从来不曾买过一台电视机。爸爸是个很‘丰富’而且有智慧的人。他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很华德福,虽然当时他并不知道什么是‘华德福’。我从小就觉得自己是个‘值得所有美好一切’的人。当然,现在想起来,这些都是爸爸给的礼物。”
这美好的一切包括了选择在家水中生产。这几乎让每个听到的人都为之哗然的选择,对她来说却是轻描淡写,是件很平常也很正常的事。
“这纯碎只是做觉得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自然生产时很自然的事,我希望能在最自然的情况下生产。我以为这些在医院都可以办到,却发现医院竟是如此违法自然,所以才选择在家生产。而水中生产确实能加速及减缓疼痛。”
人应该都要做自己真正喜欢及想做得事,这是婉菁所认为的,就因为有这样的想法,他们的菜园今年多了个新的主角,一间他们亲手打造的‘梦幻小屋’,一间以红泥土、干草、牛粪及少许洋灰做成的自然建筑,材料近乎完全是就地取材。
“我们一直想盖房子,一开始构想的是木屋,但是却一直都没有一个自己真正喜欢并愿意去实践的概念出现。直到20101月到澳洲旅行时参观了那里一所华德福学校 。“
那学校墙壁是用泥做得,婉菁和丈夫开始有了土屋的概念。土屋给人的感觉是很舒服的,尤其是没有直角的建筑物带给人的柔和感(华德福创始人鲁道夫主张建筑物不要有直角)。
当他们同年6月到斯里兰卡时,在那里也看见土房子,于是有了更具体的构想。回国后,就开始打造这间”梦幻小屋“,直到今年中才完成。
“当你问我对环境保护的立场是什么时,老实说,我从来没想过,我只知道所有一切的保护,本来就是我们应该做的。”
至于为什么很多人看到他们一家子的生活方式时,都表示羡慕和赞赏,但是,能真正追随他们作出改变的又寥寥无几呢?她笑着说:“人都是不太愿意改变的,就这样而已。包括我自己,从来没有办法把账目搞清楚。”

Wednesday, July 6, 2011

走访蒙特梭利幼儿园










看着四岁不到的孩子,背着重重的书包上学去,被老师命令在课室要乖乖坐好,不要玩,不要动,不要吵!好好学习,好好做功课……这些真的能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成出类拔萃的一分子吗?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学习与玩乐是不应该被分割的。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认为,幼儿的内在冲动是通过自由活动表现出来的,他能根据自己的特殊爱好选择物体进行活动。
"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将是学生的自由,允许个体的发展和儿童天性的自由表现。"她的教育法建立在对儿童的创造性潜力、儿童的学习动机及作为一个个人的权利的信念的基础之上。
不过,玛丽亚·蒙台梭利也强调,幼儿有充分活动的自由并不意味着他可以为所欲为。她认为,幼儿必须在自由的基础上培养纪律性。自由和纪律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自由活动是形成真正的纪律的重要方式,而真正的纪律也必须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

玛丽亚·蒙台梭利认为,使幼儿身心协调发展的活动就是"工作"(游戏)。如果儿童能全神贯注的工作,正说明这种工作能满足他内在的需要。这个过程也就是幼儿生理和心理实 体化的过程。这不仅使幼儿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而且也使得他获得了独立的能力。

总之,游戏于幼儿来说是极有帮助的,能有助于他的肌肉协调和控制,能使他发现自己的潜力,能有助于他培养独立性和意志力,能使他在生命力不断展现的神秘世界中练习自己并进一步完善自我。

笔者特此走访了丽雅幼儿园(Tadika Ria),一所以蒙特梭利教育理念为本的幼儿园。 走进幼儿园的大门,看见的是一个个挂在外头的小书包,好奇地问了接待我的院长,伊琳女士,为什么小朋友的书包都不带进课室内?

她回我说,这也是蒙特梭利的其中一个特点,学生上课并没有携带任何课本,也不鼓励他们带任何课业回家做,所以书包内放置的大多只是水壶和餐盒,这两样东西在孩子来上课时已经被老师放到课室内了,而书包就留在外头。

院长强调,该幼儿园是采用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但并非纯蒙特梭利幼儿园,其中是有相当大的分别,例如纯蒙特梭利是不按年龄混班制学习,但是在丽雅却有依照年龄来分班上课。

她说,丽雅幼儿园的整体目标是提供一个环境来鼓励和支持每个孩子情感、社交能力、身体和智力的发展,确保每一个孩子能有效地学习,并开发他的潜在能力。

她指出,蒙特梭利教学法是注重于培养孩子的自然学习的欲望,尤其是通过五种感官学习,而不是只是听,看和读。蒙特梭利的5大特点是:让孩子自由学习、注重孩子的秩序感、注重现日常生活技能的锻炼、孩子的团体生活和蒙特梭利教材。
蒙特梭利对环境的要求包括按儿童尺寸做出来的用品,在丽雅幼儿园这里,你可以看到许多的储物架都是孩子伸手可及的高度,蒙特梭利的教材就一一摆放在那儿。当老师宣布活动时间到了,每个孩子都会走到架子前挑选自己喜欢进行的‘工作’(游戏),而且你会发觉每一个孩子在离开座位时,都会主动将椅子推进桌子底下摆好。
院长解释说,这是在培养孩子的社会性,让他们学习关心他人(椅子乱放将为其他人带来不便)。还有,她也指出,孩子在选好一项‘工作’后,就会回到座位开始‘工作’而不必等待老师的指示或监督下进行,当他们完成了该工作就会主动走到物架前将东西摆好,才换下一样东西来玩。这是他们规矩和秩序的操练。
游戏是一种玩耍,在游戏的过程中,在教材 的使用中,孩子得到了快乐和自信心的建立。相比较之下,游戏着重于让孩子在玩的同时进行学习,更带有娱乐性质。而工作则带有建构自己和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孩子通过工作来逐步改善自己、完成自我。在蒙特梭利教室中,孩子将独立完成他的工作,就算期间发生了错 误,老师也不主动帮助孩子纠正错误,而是让他们自己去找到错误的地方,喝解决的方法。
伊琳说,除非是孩子提出帮忙的要求,否则老师是不会主动介入孩子的‘工作’当中。老师的角色就是启发引导孩子的人,任务是协助、引导而不是教育,是一个观察者、示范者和协助者。
蒙特梭利教具有特定的教学作用,能够让孩子认识大小、高矮、轻重和次序、顺序等等。而其教学内容则以教具的种类来分,分为五大领域: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自然人文教育。
“我们都尽量鼓励孩子在没有大人干扰下独立完成活动,不要半途而废,这样可以建立他们的自信心。我们也不用负面的言语来论断孩子,例如,孩子给了我们一个错误的答案,我们不会告诉他‘不,你错了!’而只是把对的答案重复一次给他听。”

伊琳也笑着说,这个年纪的孩子很多疑问,她非常鼓励孩子在课堂上能自由发言。“如果孩子问了我们一个我们不知道答案的问题,我们会直接告诉他我们不知道,不过我们会去找答案给他,而不是叫他安静,乖乖坐下。”

好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遗憾的是现今的社会,不单只是家长,而是整个教育趋势都偏于注重学术成绩,无形中压抑了孩子原本的天性。

伊琳表示,该院尝试让孩子在学术和游戏中取得平衡。她说,最新的教育政策也开始走向鼓励幼童多通过游戏来学习。




伊琳在娜哈林(Eileen Zainah Halim)简介:
1979年于英国完成幼教训练
1984年移民至马来西亚
1996年任Contractors Kindergarten主任
1998年创办丽雅幼儿园

Sunday, July 3, 2011

专访有机农耕实践者郑钰璇:我绿色,所以我耕种,所以我素食。







很少女孩子在二十年华,或更早的时候会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想做什么,就算知道也最多停留在梦想的位子,而不敢真正踏步向前去追求在自己心中燃烧起来的那份狂热。而,这个女孩不同……

郑钰璇,22岁,来自新山,才刚完成USM食品科技第二年。她是个素食者,不因宗教,也不关个人的健康问题,纯粹是出于一颗爱地球的心;她是个有机农耕的拥趸,不因‘钱途’,也不关个人将来的作为,纯粹是为了人类能在地球上有个更美好的未来。

“我主修是食品科技,food technology, 想了解食品工业的运作,一来知道消费者吃的到底是什么,譬如说食品的制作过程,营养学等等,二来知道工业对地球的影响,三来希望能善用科技来配合大自然;因为我相信善用科技可以让人类、众生、地球都共同达到利益。”

她说,她希望能透过科技,让自己更了解什么是自然,提供更有能量、健康、节省能源的食物。而从两年前高中毕业开始她就时常到有机农场、餐厅、店去当义工,除了实践农耕,也开拓这一行的视野,这方面是在课堂上学习不到的。

“从小(就读小学前)曾经萌起不想再吃肉的念头,哈哈,问了家人,遭反对了,所以就继续普通的饮食。内心一直都有想茹素的念头,我认为饮食不该参杂着残道,可是成长过程中种种讯息都说人本来就应该食肉,加上考量家人的方便,自己迟迟没有放下肉食。”

谈到为何会选择茹素时,钰璇眉飞色舞地侃侃而谈。她表示,高中时读了一本书,发现人类其实根本不需要食肉。始于爱护众生之心,马上就改为纯素饮食。之后常常到书展、书局去,就花很长的时间呆在健康保健环保的部门里,接触很多书和资讯,发现原来素食的力量是那么的大。

肉品生产每天都损耗国家和人民的资源及能源,而且危害人们的健康。如果人人能将每一餐饭改为少肉多菜然后纯素食,就能立杆见效。这是钰璇认为要解决气候危机,最简单、快速、人人都做得到且代价最小的方法。

如今禽牧养殖对全球暖化的影响非常严重,它至少造成80% 的全球暖化。停止产生肉品能快速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解决缺水、饥荒危机、土壤贫脊及污染等问题。

莫妮卡·甘地(Maneka Ghandi)说,除非我们在事物的选择上做出改变,否着其他努力都将徒劳无功。因为摧毁森林的是肉食,污染水源的是肉食,制造疾病的,还是肉食----是肉食让我们把大笔大笔的钱花在看病上。所以想拯救地球,茹素就是第一要务。

接触了有机饮食的知识,偶然之下买了一本非常吸引她的杂志,有福同享2”,里面有马来西亚有机农场的资料和联络方式,她就一个一个给打电话,问问他们肯不肯接收义工。联络上了第一个有机农场还有另一个有机店加餐厅,说好高中毕业后就马上到那里当义工!

“从高中时我的梦想就已经烙在心里:要推广素食和有机。所以高中的课业和生活再繁忙,每每想到将会当义工的事就是我奋力读书的推动力。心里多么的兴奋!”

从这点来看,就知道钰璇和一般二十年华的年轻女子是有多么不同,她是一个无比实际的生活实践者,敢敢去行她所要追求和认为是正确的方向。

“在大学时我同时参加和主办了许多活动,为的就是提倡环保和义工。有些活动不是绿色主题的,但我参加的目的也是为了训练自己各个方面,尤其是soft skill,希望做好准备,往目标前进。参加过的绿色活动其中包括下乡服务、环保回收、各种讲座、绿色主题营的教练、环保肥皂厂参观、conference、绿肺组织、当讲师、协助大学开发有机园、ICU Project“White Coffin” “Say No to Plastic Bag”、等等。”

在马来西亚钰璇曾经到过加亨、吉隆坡、金马伦的有机农场或店当义工帮忙种菜、理店、规划、协助环保日等。去年她也代表马来西亚成为交换生到泰国,完成学期后也到泰国北部的农场当义工。之后回国不久就到台湾和有机业前辈会面分享,顺便收集种子,到泰国去帮忙开发有机菜园。

“每一次的活动或义工服务,我都体会很多,越投入,自己对梦想就越坚持。每次看到用心的人,我知道这个地球还有希望。,然后我会更努力。”

一切都始于爱,那个大大的爱,放下自我,感受万物皆一体,没有任何一物是被分离的。爱自己、爱身边的人、爱环绕我们身边一切;这个爱远远胜过爱享受、爱钱、爱权、爱利等。

钰璇认为如果人类用心灵去爱,自我的意识自然会提升,自然想为地球环保尽一分力,自然会多加留意环境、对相关资讯有兴趣,慢慢地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会实践环保。

“我看到很多人其实都知道自己可以为环保做的事,可问题是我们时常认为保护环境不是我们的事或责任,或是我们无能为力的事。”

她娓娓地诉说着,人类是大自然生命网的一分子,与大自然皆是一体,息息相关,不该为了自己的利益牺牲大自然。

“我们来到地球上享受玩乐,好好照顾它本来就是义不容辞的事;就像我们到朋友家做客,不可能去他们的家捣蛋吧。很多人都觉得环保不是他们的事,或者是他们想帮也帮不上忙的事,就依赖着科技,说工业才是破坏环境的主因,或是说发明绿能源才是解决方案。完全推卸他们的责任。绿科技的研发,大家都得耗时多年。”
疑惑的是,在我们等待这些研发的当儿,我们又给地球徒加了多少的压力呢?

“如果地球不在了,我们辛辛苦苦得到的学业、工作、权力、金钱等,还有用吗?我看到很多人都沉迷于物质上的享受,从而又觅生了生活压力,不但给环境带来不必要的破坏,心灵且不平衡又越来越远离大自然。“

她说,托马来西亚媒体的福,时下很多年轻人都开始有环保意识。这是很令人雀跃开心的,我们必须多努力,再提高环保意识和让更多人一起行动,蕴积大家的力量。

专访结束前,钰璇顿有所悟地说,或许‘农’这回事根本不用学,因为大自然自然会耕作,它有所有的答案。她在农场里能体验到大自然的能量、爱、和奥秘,把自己融入在这里,乐在其中。改变的不是农耕的最初方法而是她的思维模式,让自己成为大自然的一员,融入其中。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农场里我不止在一条不一样的道路上学习,认识植物与自己,希望我能累计足够的知识、经验、说服力,往梦想跃进。我要提倡有机素食,影响更多人。我能用很多种方法达到这个目标,如当农夫、讲师、厨师、导游等,让更多人能达到身心灵的整体健康,世界和平,大家都爱大家和自己,安乐和谐地在这美丽的星球上生活。”

别怀疑,这是一个不到22岁女孩子的理想,衷心地祝福她,也与她一同期待那美好的未来。

带孩子进入大自然的净土 – 姆鲁国家公园(下篇)









~文续上篇


第二天一大清早,我们两个老的还全身酸痛地赖在床上时,两个小瓜已经生龙活虎地在那儿大吵大闹,叫我们快点起床,尤其是老大,昨天一到姆鲁看到有河有船就一直吵着要坐船,我们说好了今天会带他去。

享用完自己‘空运’过来的简单早餐后,我们再次向国家公园出发。今天,我们变聪明了一些,只带了一个小背包,以免自己体力不支。

到了总部,很快地和其他在同一个团内的游客集合,就开始向码头前进。今天的导游换了另一个人,不过还是一样地友善和随和。当他看到我们家两个小瓜套着不合身的救生衣时,马上走回总部拿了两件小件的给他们用。这种敬业的态度真是令人赞赏。

小艇把我们带到的第一地方不是洞穴,而是本南族的安置区。这些本南人原本是住在姆鲁的森林里,后来改变了他们的游牧习惯就被政府安置在这里。带领我们的导游也是居住在这个村落的本南人。他说,村里剩不多人口,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到别处去升学或工作了,只有圣诞节和新年才会回来。

游客被带到这里主要是购买本南族的手工艺品,你可以看见的是他们所做的手工艺品都是取之天然的,不过,因为是专做游客生意的,所以价格也不便宜。大儿子被一种本南人的乐器给吸引了,简单的一片竹子,却也可弹奏出自然的天籁,本南人真的是跟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民族。

当我们一行人都带着笑容离开本南族的村子后,小艇又将我们带往另一个目的地- 风洞(Wind Cave)。一下船,就有一条长长斜斜的走道领着你到风洞的洞口。好心的导游还帮我抱小儿子走了一段路,不然真的还蛮吃力的。

风洞,以有凉飕飕的冷风而得其名。这个洞穴有另一称号,叫做‘皇帝大厅’,因为里头一座座的钟乳石看起来好像宫殿富丽堂皇的柱子般。这个洞穴也是激发人么无限想象空间的地方,因为那些石笋和钟乳石的形状有的看起来像个女人,有的像老鹰,还有的像小孩。
我想或许,可花一个上午的时间坐下来和孩子一起慢慢用这些石头来编个很长很长的故事。不过,还没开始编故事,被凉凉的风给轻拂着的小儿子就已经靠在我背上睡着了。

导游说这个洞穴适合让洞穴冒险爱好者进行洞穴冒险活动,它有一条公里长的通道能抵达我们将去的下一个洞穴- 清水洞(Clear Water Cave)。

当我们来到了4个开放洞穴的最后一个洞穴时,两个儿子自己完成了200个阶梯,让我们一家子轻松顺利地进入了清水洞。一进到这个洞穴,最大的不一样就是那潺潺的流水声从洞内传来,轻盈悦耳的大自然旋律让心情顿时轻快起来。

这个洞穴拥有全世界最长的地下水道,全长约107公里。导游说,传说中洞内的河水有让人返老还童的功效,所以一进到洞内,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去摸一摸那冰凉的河水。

除了壮观的石壁和清澈的河水。这里更有着只此一家,别无分行的一种植物叫做‘单叶草’(mono leaf plant,导游说,这种植物只有一片叶子就是一颗植物了,而这种植物也只能在清水洞前看到。

最后这一个洞穴走得有些匆忙,因为同队的团友一个个都已经参观完毕,开始下阶梯时,我们一家子才走了一半。最后还有劳导游在洞口等我们,确保我们都安全出洞才下山。

下了山,发现队友们并没有离开,而是在山脚下的休息亭吃东西补充精力,有些人索性就跳下了那清澈见底的小河中去戏水。

回到国家公园时已经是下午一点了,一般上人们若花上32夜在姆鲁的话,都会在第二天参观完四个洞穴后,再去走一趟canopy walk,不过导游说,因为我们的孩子尚小不适合进行这项活动(必须至少12岁以上)所以我们只好作罢。

那多出来的时间做什么好呢?这下孩子就高兴了,因为在早上乘船的当儿,他们就一直看见当地的孩子一个个拼命往河里跳,羡慕得他们恨不得也跟着跳下去。所以,那天下午我们就把两个孩子带到河边,学当地的孩子在河边冲凉,亲身体验那冰冷的河水浴。

直到第三天我们要乘坐飞机回家时,两孩子最舍不得的竟然还是那条冰凉美丽的小河。

后记:
这趟姆鲁之旅遇到的有外国人也有本国人,那金发蓝眼的老外们,看你拖着两个孩子来姆鲁,并不会感到特别惊讶,只是会赞一赞你的孩子很可爱。反而是本地的华裔游客会很奇怪为什么要把这么小的孩子也拖上山来,有些则是会说,“啊,这妈妈可真厉害,自己爬都够辛苦了,还要背一个孩子。”语气是充满好意的,不过就让我们不得不看到了一点,我们华人似乎很排斥让年幼的孩子和大自然接触,总觉得越靠近自然就越危险,甚至会制造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我想,这是我们必须矫正的一个错误观念。
自然和孩子是不应该被分割的,如果我们这一代的孩子不抓紧机会让他们和自然亲近,很快的,他们就会失去自然,也永远学不会爱惜和保护整个大环境。马来俗语说:“Tak kenal maka tak cinta。”,如果他们不了解自然,又怎会去爱、去欣赏自然呢?
最后想记下的是,在姆鲁的第二个晚上,我和孩子在民宿的露台吃东西,黑暗的四周听到的尽是虫鸣,还看到了许多蝉和其他不知名的小虫在灯光下游荡。而久不久就会有蝙蝠冲进来神速地抓走了一只只的蝉。这些,都让我和孩子看呆了。儿子也在那时候学会了自然界中弱肉强食的道理。

关于姆鲁山国家公园(Gunung Mulu National Park) :
面积:52866公里
位置地点:美里及林梦省交界处
这是砂州森林皇冠上的明珠,有全世界大的天然石洞及全球罕见的石灰刀石林。五百年前地壳隆 起,盆地升上海面,而後又经过大自然的洗礼,形成了如今地形诡异的石灰岩地形,在公园范围内,有一组天然石洞群,相信是全世界最大的天然石洞,已开放可安 全参观的有鹿洞、清水洞、郎洞、风洞及砂拉越穴室。姆鲁岩洞群有地底河流,加上阳光投射或直射,以及岩石的天然花纹,构成大自然的奇景!
它已被公认为世界第八奇观刀石林,是经150 万年长期风化及雨水蚀而成,片片尖耸直立,最高高度达 45M。姆鲁山国家公园不仅是以洞穴及刀石林景观闻名,大片的原热雨林及自然生态,更是举世皆知。
姆鲁国家公园被称作皇冠上的明珠,有全世界最大的天然石洞及全球罕见的石林。在这里,最令人难忘的是傍晚时分,成千上万的蝙蝠外出觅食,从石洞中呼啦啦地飞出,这在西方神怪电影中经常出现的镜头出现在眼前时,总让人有一种迷幻的感觉。
2000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把 姆鲁山国家公园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