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Friday, August 26, 2011

在家教育系列之篇三:看看这个家庭如何进行在家教育?








文接上篇……


何智强在孩子幼儿园毕业前,都有和孩子们讨论关于他们未来的教育方式,他们可以选择在家或去读小学。当然两个孩子都很乐意在家自学。

在家自学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呢?少了学校考试,孩子的学习进度又是如何评估呢?这方面相信很多人都蛮有兴趣想更深入地了解。

何智强坦 白说,关于学习进度这个问题是最容易困扰在家教育的新鲜人。一般人对进度的想法是以学校办理课程的观念来看。也就是分成华、国、英、数等学科,每一科依据教材课本的编排来学习,定期考试来评定成绩。

“在家学习初期,我们都很容易掉入这种进度的陷阱,企图要孩子一天内同时学习好几科,做作业。如此一来,等于把学校 的那套做法直接搬进家庭。”

他不否认有些在家自学者是采用套装教材来进行的,如此是最容易知道孩子的学习进度。这很大程度上要看父母的观念和条件,以及孩子的接受度。目 前,他把孩子定位在培养学习能力的阶段。

“我很喜欢这句话‘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自学’。从幼儿时期开始,我们就让孩子聆听各种童话故事、名人故 事,睡前做亲子共读。我们经常到各种科学馆、展览馆等参观,鼓励孩子思考和发问。”

何智强的家庭是有空就逛书店看书和买书,常常在书店大折扣时选购各类书籍,家里客厅、书房、 卧房随处可见书、随手可得书。孩子的阅读能力和习惯就此建立起来。

当然除了书,这两个孩子到户外和大自然的接触也少不了,比如去农业公园,去游泳和骑脚车。

今年初,何智强也和孩子们讨论了他们要达成的技能学习目标,比如学会中国象棋、能自己煮好一锅饭、会煎蛋等。另外,写日记也是他们的功课之一,通过写日记来培养语文能力,也是学习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途径。

“坦白说,我很少‘主动’教孩子什么知识,往往是他们经书本阅读和生活的经历中产生疑问。因此,我每天总是有回答不完的问题,很多时候应付不了,就引导他们一起查百科、查网络。”

他说,机会教育是很有效的,必须经常把握孩子有疑惑的机会,因为这才是他们真正在学习的时候。

对何智强来说,游戏也是很重要的学习方式。孩子毕竟才7-8岁,玩心还是非常重的,这重要的一环绝对不可忽略。

“幼儿时期我和他们玩比较多肢体游戏,如今是纸板游戏、寻宝游戏、纸牌游戏和 科学游戏等,还有电脑游戏也有限度的容许。我儿子特别喜爱‘现金流’理财游戏,从中他们两兄妹还很喜欢玩角色扮演游戏。”

另外,去年开始他也给孩子学养宠物, 家里的两只猫最近还生了小猫,孩子们从中学到不少有关猫咪的知识。

“儿子最近开始对电脑的应用很感兴趣,我就让他学习重要的技巧,如系统的维护、打字和输入法、软件的下载和安装。其实,早在一年前我就帮他们开好电子邮箱,当 然他们的邮件来往只局限在几位熟悉的亲戚和朋友,而且我随时可以进入查看。”

他认为,网络科技这方面的把关还是非常重要的。他也教导他们查询维基百科、百度百科和互动百 科,另外一些专为儿童而设的网站。他补充,电邮也是他和孩子们建立的未来沟通管道之一。

何智强坦诚,在刚开始进行在家自学时,他帮孩子订出可以说是相当完整的时间表,结果施行了一个月就破功了。后来有一段时期完全没有时间表,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非常自由,孩子也很开 心。

“可是我心里就是不踏实。如今修订了两次自学计划和时间表,原则上有个依循,也保持适度的弹性。由于我们和三个自学家庭组成共学团体(CLIC),每 周有三天是在和别的孩子共处。”

孩子们如今一周时间大致安排如下:

星期一    静态作业、室内游戏、手工和实验、运动、纪录片、写日记和睡前阅读。
星期二    参与CLIC的运动(之前是打羽球,现在是学溜冰)、静态作业、手工和实验、运动、写日记和睡前阅读。
星期三    参与CLIC共学(科学和华语)、记录片、游泳和睡前阅读。
星期四    户外考察和参观、静态作业、记录片、写日记和睡前阅读。
星期五    参与CLIC共学(户外写生、艺术创作)、静态作业、运动、电影欣赏。
星期六和星期日    户外参观、大自然活动、整理家事、手工制作、烹饪、写日记、电脑游戏、电影欣赏等。

在家自学的孩子是需要父母给与充裕的时间陪伴和教导,何智强本身又是如何在时间上作出安排的呢?

“孩子自学之前,我和太太已经商量好分工原则:孩子自学主要由我带领,包括计划制定和执行、活动参与、和共学社区的联系、学习过程的记录、对孩子的知识和技能 的指导等。由于我们有自己的幼儿园,大部分的管理工作由太太负责,我协助行政和活动策划,硬体的维护和教师进修等。”

他指出,孩子和他相处的时间比和他太太多,不过 她则照料他们的饮食起居,还有睡前阅读等。很多时候他们都是一同商讨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而决定下一步计划。

他认为, 孩 子在家自学,不只是学习场所的改变那么简单,也是家庭生活形态的改变。

“我经常要在父亲和教师的角色之间作转换,家庭生活的安排也不像过去这么随性,而是需 要考虑到孩子的学习和价值观的建立。和太太之间的观念协调也很重要,自学家庭必须是夫妻同心,一同克服种种困难,能随时有效的沟通。我很庆幸能一直得到太 太的谅解和支持,如此才能坚定不移地去走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

出路是在家自学者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每当别人听见你给孩子在家自学,第一个问题就是:将来会不会参加政府考试?念大学怎么办?一定只能出国深造吗?

“在给孩子在家自学前,我们的确考虑过这个问题。目前大马并没有相关的法源依据来保障子学生的出路,家长多半要自己想办法。”

他说,不 久前在梳邦再也的泰来学院特别为自学生举办了一场开放日活动,从院长到重量级的主管都出席,会上他们向大家报告该学院2008年以来接受自学生入学的情况和所需的条 件,还有一些杰出学生的表现。

目前为止该学院共接纳了十几位自学生,大部分来自这一带的自学中心Homeschool Centre)。院长表明他们这方面仍然在摸索中,因为自学生的差异很大,院方和学生以及家长之间还有许多地方需要磨合适应。这次活动说明了私立学院开始 注意到自学生这个成长中的市场,相信以后会有更多学院会跟进。

“我 们对自己孩子的出路暂时没有很明确的打算。其中一个可能性是到了入中学的年龄前,如果他们愿意的话,可以让他们参加独中的入学考以进入独中。如果不进独中,就继续在家自学,当他们找到自己的志向后,才决定是否参加一些必须的考试,如SAT或者O’Level等。也有可能他们并不想进大学,而是朝技能路线 发展,或自行创业也说不定。”

何智强感叹说,其实在家自学最大的挑战还是自己。从酝酿到做决定,这是第一关,已经过了。接下来的实践,才是真正的考验。

每 当孩子的行为或性格出现不协调,或者不知道下一步要如何做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的理念一再受到挑战。到底要运用什么模式才是对孩子最好的?

“有的人用非常结构性的方式教导孩子,有的人是完全的unschooling,有的强调读经的重要,自己的孩子真的适合这些方式吗?我自己在价值观上、能力上和物质条件上,又能做到怎样的情况?有时候在孩子不合作或捣蛋时,我仍然会忍不住脱口而出:如果你还是这样不听话,就去小学读书好了。我知道这样说其实是很不恰当 的,这说明在家自学是充满挑战,而不是想象中的浪漫。”

另 外的挑战就是如何不断进修,学习更有效的组织资源,还有将自己和孩子的学习过程做有系统的记录。换句话说,何智强自己不但要当父亲,同时还是老师,课程设计和开 发者,心理学家,教育研究人员,还是家庭理财师,社会工作者

最后他笑说,“要能在这些角色间自由的转换,而不会精神错乱, 我还是经历了整年才感觉自己适应了这样的挑战。未来的路,还有很长,如何处理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也是一大挑战呢!”

Friday, August 19, 2011

在家教育系列之篇二:为什么我选择在家教育?




 
受访者背景资料:
何智强,1968年生,43岁。现为巴生种子学园园长。
巴生中华独立中学毕业,国立台湾示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毕业。
1993 年实习完毕后,到过澳洲珀斯(Perth)三个月,当有机农场义工,边旅游边学习有机农业和英文。之后回马,到弄边(Rompin)仙桥生态农场工作半 年。1994起回到母校陆续担任辅导老师、辅导主任、教导主任、教务主任、副校长及代校长。1999年离开。996月和太太及友人创办种子学园至今。种 子学园分为幼儿班及安亲班,有关资料参考http://pusatjagaanabc.wordpress.com/http://www.facebook.com/abclearningcentre

何智强育有一对子女(7岁及8岁),目前完全性地在家自学近两年的时间。https://www.facebook.com/homelearning?sk=info




本身是办教育的何智强,对教育有很深切的执著。对他来说,教育就是自由学习、互助学习、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教育就是培养终身热爱学习、快乐生活、对人类社会、对地球的健康有贡献、活出有价值的生命而自我实现的人。

“我在高二时读到《夏山学校》这本书,尼尔的自由教育理念给我很大的冲击,进而大量的阅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书,也开始对学校制度产生质疑。无可否认我在小学和 中学时期也遇过几位很棒的启蒙老师,但更多时候会觉得上课是浪费时间,不如找书自己研究。”

何智强从中学到大学都全情投入社团活动,中学参加学长团、学生领袖联 合会、舞龙队、华文学会、辩论队;大学参加合唱团、伙食委员会、旅台同学会、旅台大马总会、口琴队、中等教育促进会、振铎学会(台湾的教改团体)等等,大 部分时候都担任领导职务。

“我深信教育绝不能局限于书本或者课本,也不能依赖学校或者老师。我在高三决定了人生方向---探索更广阔的教育天地。因此,原本 读理科班的我在统考时也选择考史地科。虽然没有史地课,我凭自学也考得不错的成绩,成功进入侨大乙组,以便为将来获取教育学系铺路。”

大学生活可以说让何智强第一次嗅到自由的新鲜空气。当然在师范大学不管在选课、生活作息上仍然有一些限制,但至少比起在大马、在中学来得更自由。他把社团生活摆 在第一位,学业其次。

“我积极参与台湾本地生的圈子,也保持和大马同学的良好关系。我在规定的课程之外,不断广泛阅读各类的书籍,思考社会、思考人生、思考 教育未来的面貌。同时,我不时挑战已有的价值观,尝试冲击自己过去对为人、做事的想法,对理想和现实的协调、对将来想要过怎样的生活,活出怎样的人生进行 ‘磁碟重组’。”

这些过程都让何智强一再确认对教育的想法,要更大程度开发人的潜能,贡献人的才华,未来的教育势必和现在很不一样。

我也开始关心生态环保课题,人类的存亡,和我们当前的消费行为,还有对下一代的价值观培养息息相关。这也是毕业后我去学习有机农业的原因。

或许很多人都搞不懂务农和教育之间到底存在着这么样的一层关系?何智强却在学习务农的时候,领悟了教育的真谛。

“我 在农场不忘思考教育。我虽然赞同严元章博士在《教育论》强调的‘教育就是培养、教育不是生长,教育是助长’的农业性教育观,但是,现代农业却大量使用化肥 农药和高度机械化,破坏土壤、环境生态和人体健康,和传统教育的大班教学、知识填鸭和考试导向有雷同之处。”

他指出,相反的,有机农业强调培养健康的土壤、采用轮 作、间作、堆肥、覆盖等方式栽培,有的派别甚至强调农夫要用语言等方式表达对农作物的爱心,如此将能长出健康的作物。这让他觉得有机农业的精神和严博士 的农业性教育观更为吻合,也是他所坚持的教育理念。

因为有着这样的理念,他毅然不顾世俗的眼光,让一对儿女何蕴哲及何蕴文开始在家自学。

“我 的两个孩子6岁以前的学习主要是在家庭和自己的幼儿园度过的。我太太有两年全职在家教养孩子,代表我们对早期教育的重视。孩子从3岁起进入学园,我们采用 开放式的主题教学,也是我们将教育理念付诸实践的主要教学模式。在这方面我们下了不少功夫学习,也培养老师落实。”

他透露,在孩子大约4-5岁时他和太太就开始思考让孩子小学起完全性地在家自学,透过资料收集,结识一些进行在家教育的朋友,如张慧玲和孙开汶这对夫妇。由于了解到当前小学教育制度的局限性,其办学方式和自己的教育理念有所出入,还有孩子本身的学习风格及人格特质,最后就决定给孩子直接在家自学。

谈及在家自学,何智强列出了一下的种种优点:
-能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做到因材施教。
-孩子能自由发展,不受体制约束。
-亲子关系密切,感情深厚,幸福感和成就感提升。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也不断提升自己,建立了学习型家庭。
-孩子的学习没有不必要的压力,能适性发展,更加快乐。
-对孩子的品格和行为,还有价值观的建立更为有利。

“我实在想不出在家自学有哪些缺点,也许唯一的缺点是需要较多的开销,就当是对孩子未来的投资,孩子将来学有所成,我们做父母的就可以安享晚年,做自己喜欢的事,此生也就无遗憾了。”

问及在家自学的孩子和一般的孩子有何不同时,何智强说:“我 接触的在家自学孩子不多,很难回答这个问题。我想每个孩子本来就很不一样(不分是否在学校还是在家学)。”

在他看来,他的两个孩子爱说话,爱问问题,喜欢看书,也爱看电影,爱玩!当然也爱打打闹闹,这点和一般孩子应该没有什么不同。也许他们少了一些别的孩子的功课压力和考试压力,比较能体验学习的快乐。

他相信,随着资讯科技的创新,人的学习必然走向个别化,知识之间的壁垒必将解除,个人对学校机构的依赖将大为降低,人将能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地学到 任何想学的知识和技能。

而且,透过网络的连接,不同地点的人,有共同的兴趣和目标,能很容易结合,建立互助学习社区。关键是,孩子在幼年时期,是否养成对 万事万物的好奇心,热爱学习,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有良好的品德,充分的自信心,做好情绪管理,进入青少年时期能建立人生方向,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及特殊的 专长,终其一生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平衡,不枉此生。


……待续

Saturday, August 13, 2011

在家教育系列之篇一: 家长,难道我们真的没有选择了吗?




在马来西亚,学前教育发展得相当蓬勃,幼儿园一间接着一间地开,越来越多的孩子在23岁开始就入学。而许多幼儿园的课程程度也提得越来越高,甚至原本该属于快乐无忧玩乐的45岁孩子都会开始埋怨功课繁重。

如果家长向老师们反映,校方的回答将是,不这么做孩子们很难和一年级的课业接轨,况且,现在还有许多小学是依照孩子的程度来分配班级,如果成绩不够好你的孩子就入不了‘好’班,对许多家长来说,入不了好班就如判了孩子未来大好前途的死刑。

于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点,有些家长只好在幼儿园开始让幼小的孩子上补习班,这么一补往往就是补到小学、中学,甚至大学,为了就是那份‘好成绩’。追逐科科A等的梦在这里开始,整个教育制度的分数至上的恶性循环也在这里开始产生。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听到关心孩子身心及教育的父母们,在谈到马来西亚的教育制度时都唉声叹气,说现在的孩子读书很辛苦,很担心孩子无法面对课业上如此大的压力。

他们说,这个教育制度太过于成绩导向了。他们的内心对这个制度是非常的不满,认为这样的填鸭式的教育制度并不能真正开启孩子的智慧大门,只是在训练孩子的死记死背的能力罢了。

不过,不满归不满,许多家长还是选择了让孩子进入这个他们所不能认同的教育体制。他们说,我们还能够做什么呢?整个国家的教育体制不是我们所能改变的啊!

难道我们真的没有别的选择了吗?今天向家长们推荐一本由本地作者张慧玲所著的《Learning Beyond Schooling – Bringing Out Children’s True Potentials》( 超越教育之学习- 发掘孩子真正潜能),或许你将在书中找到一些答案。

张慧玲(Chong Wai Leng)和她的丈夫孙开汶(KV Soon)是国内在家教育(Home Schooling)这个圈子相当闻名的一对夫妇,他们也是我国在家教育的先驱之一。育有三名孩子的他们已经拥有十多年的在家教育经验,而该书就记录了他们许多在家教育的经验分享。

Learning Beyond Schooling》这本书于2008年出版,在序的部分,作者张慧玲提及她与丈夫很常听到家长们抱怨说马来西亚的教育体制不好,但是当她建议家长主动去改变,让教育变得更好时,这些家长的回应大多是摇摇头,然后说,这(教育制度)已经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

这让,慧玲和她的丈夫开始认真思考‘教育是什么?’这个问题。后来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教育应该是一种解放思维的力量,让一个人摆脱他的愚昧和错误观念,一种内在的醒觉,能引发一个人不断学习的热诚,并对世界上的一切学问充满着好奇之心。

在此书的引言部分就提到了马来西亚教育所摆脱不了的一个框框,即成绩导向的教育体制,过于注重孩子的学术成绩,而忽略了一个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如实际的生活技能、人文素养和品德修养等。

作者指出于1983年槟城消费者协会举办了一项关于我国教育体系的研讨会,曾经探讨了以下的这些关于国内教育的问题:

-          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          考试导向的学习
-          缺乏完善的教育规划
-          缺乏良好的教育研究
-          学生们之间种族的樊篱
-          缺乏创意的教学法
-          缺乏栽培孩子对自身文化及价值观的维护和欣赏
-          缺乏鼓励孩子多参与课外活动
-          语文能力不佳
-          成绩至上的迷思
-          教师工作量过多,不单要教课,还要处理许多行政上的事物,造成教师的不满。
-          缺乏不同种类教育体系的选择
-          家长、教师和孩子之间缺乏沟通

以上只是整个马来西亚教育体系的弊端之部分问题,而在快30年后的今天,你回头来看这些问题,你将会发觉大部分的问题是依然存在的。

虽然我们都知道要改变整个教育体系是相当困难,许多老师、家长甚至学生都开始感到心灰意冷,我们都很想改变,但是却只能不断地在这个恶性框框中,像只盲头苍蝇般地转来转去。

作者提出,我们都在等些什么?等教育部来个大改革?等老师在教学方法上作出改变?等校方调整其教育方针来让孩子有更好的学习环境?还是我们身为家长的采取主动,这一刻起就开始从自己和自己的家庭做出改变?
有许多人或许会质疑,身为家长的我们有让事情变得更好的能力吗? 作者却认为,家长应该问的是,我们是不是都应该坐着等,等到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一所理想中的学校在我们眼前出现了。问题是,我们的孩子能够等吗?我们孩子的童年没有多少个10年、20年来等,孩子,是转眼间就长大了。

书中也提及了我们应该对教育的目的产生改观,教育不再是如上一辈所强调的,读好书为了有一份好工作,或是来满足市场需求。我们目前的教育真的能给孩子的未来一个保障吗?看看目前大学生失业的比率,你就可略知一二了。

除了探讨教育是什么外,作者也分析了我们国内目前有的教育选择,如国民学校(Sekolah Kebangsaan)、宏愿学校(Sekolah Wawasan)、华校、淡米尔学校和私立学校。这些学校都有其不足之处,让大部分家长在这5类型的学校中转来转去,却还是觉得少了些什么。

于是笔者带出了在家教育,或在家自学(Home Schooling)这个选择。何谓在家教育?或许许多家长对此词汇依然感到相当陌生,尤其是在砂州,在家自学更是非常少见的情况。

一个 由美国回来的妈妈说,在美国,在家自学非常普遍,她身边的朋友几乎都是以在家自学的方式长大,并顺利进入大学和投身社会。但是,当她回到砂州,开始让8岁的孩子在家自学时,却遭到了许多异样的眼光。

在家教育其实就是让孩子从原有的教育体制跳脱出来,自行在家学习。有些在家自学的孩子是在家长从旁协助或监督下自行学习;有些孩子则是由家长当任老师来教导学习,每一个在家学习的孩子其实其学习方式都大为不同。

当学习不再被局限于一个框框内时,毅然产生了许多可能性和多元化的变化,在家自学的范围可以是学习数学习题、可以是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是户外写生、可以是森林远足、可以是学习烘焙蛋糕、可以是进行科学实验……

张慧玲说,她的家庭决定选择了在家自学,最大的原因是这个选择看来就是最符合逻辑和自然的学习方式,也对学习带来最少的负面影响。

“其实选择在家自学的我们,跟一般的家庭并没有多大的分别,只不过我们的生活方式更为简单,生活步伐也比较缓慢,我们不需要面对太多的不必要的学习压力,不需要面对学校、功课、考试、或是同齐间的竞争压力。

Learning Beyond Schooling 是一本由家长写给家长的书,探讨教育真正的目的和提供孩子一个更能发挥学习空间的平台。想更了解这本书或关于在家自学的资讯,可浏览其网站:http://learningbeyondschooling.org/ 或阅读这本由Pelanduk出版社出版的《Learning Beyond Schooling》。

Friday, August 5, 2011

爸爸妈妈来上课!







我们常常说,把孩子送去学校,学习怎么做个好孩子,但是父母自己本身却常常忘了做一个好父母也是需要不断地学习与自我提升的。在教养孩子上,大部分的父母是采用‘传承式’的方法,那就是‘我爸爸妈妈以前怎么做,我现在就怎么教’;或者说‘我爸妈以前也是这么教我的,现在我当然也是这么照板照抄

这种依样画葫芦的教养方式,若画对了还好,但是,很常是我们一不小心就把葫芦给画成了枇杷,甚至将整幅画毁了。

并非说,我们上一代父母的教养方式全是错的,而是在时代不断变迁下,许多事物已经变得不合时宜了,何况父母常常有许多盲点是自己看不见的。

因此,于2008年开始,美里心弦中心每年都举办两次的亲子课程让父母能有一个自我提升的管道,学习怎么做一个好爸爸、好妈妈。

该中心主任黄宁表示,该中心举办此课程已经有三年之久,于08年开始推动。过往被称为妈妈班,于今年开始易名为亲子课程。

“这个课程一直以来只有妈妈参与,但是我们认为在教养孩子上父亲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决定今年起将课程名字改为亲子课程。”

黄宁说,虽然此课程是以妈妈为主,但却不局限于妈妈而已,也非常欢迎爸爸前来参与。

“来参与的学员从20多岁到40多岁的都有,他们都认为这个课程对自己的亲子教养上得到非常大的帮助。”

她指出目前该课程的内容是比较注重在教导儿童期的孩子,但是这些知识对少年期的孩子也会有帮助。因此,就算家中孩子年纪较大了的父母也可以参加。

“这些知识学习后总会有帮助,不要说太迟了就不理,慢知道好过不知道。亲子关系毕竟是终身的关系,永远摆脱不了。”

黄宁说,一般上此亲子课程的讲员是受过训练的学员,之前参与了该课程后再被训练为讲员,来带领此课程。除了采用新加坡飞跃家庭服务中心的亲子课程为学习教材,这些讲员本身的经验分享也是宝贵的资讯。


“在课堂上,学员们主要是听课,再来就是进行一些互动活动,包括讨论和分享。不同的爸爸妈妈,有不同的经验,在这课程上,学员可认识更多朋友,甚至往后能成彼此扶持为一个互助团体,一同成长。”

这也是为什么此课程一般上都限制学员人数,如果太多人的话,进行分享和交流的时候就会有难度,学员彼此间的关系也较为疏离。

该课程虽然是由基督教卫理公会砂拉越华人年议会的幸福家庭与辅导部所推动,但是课程并不涉及宗教信仰,就算是非基督徒也可以参与。因为不论是基督徒或非基督徒,只要为人父母者,都有自我提升的必要。

“这个课程在诗巫和美里都有定期举办,反应都不错。只要是为人父母者我们都欢迎他们来参与,甚至整准备怀孕或怀着宝宝的孕妇我们也鼓励她们参加,先把这些有用的知识学习了,可以免去将来在教养上的许多误差。”

黄宁指出,该课程非常注重亲子沟通,十二堂课的其中两堂就会谈到沟通的问题,教导父母如何与孩子正确的沟通方式。

“在亚洲国家,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门相当大的学问,很多问题的产生都是因为缺乏沟通而来的。其实,沟通不单是在亲子关系上很重要,甚至夫妻关系也非常重要,婚姻里缺少沟通也将带来很大的问题。”

第一课主要是教导父母如何分析自己孩子的性格,有些父母虽然孩子都很大了,但是未必一定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属于什么性格的。

课程内也将涵盖孩子的情绪管理。现在孩子的精神压力非常重,却常常找不到出口,因此我们才会常常看到学生自杀的问题,所以情绪管理在这个世代是必须被强调的。

“现在的孩子很脆弱,有很多情绪的问题,面对压力也不知如何寻求正确的管道和方式来解决。情绪一下失控可能带来很惨重的后果,跳楼、结束自己的生命……父母有责任要了解并帮助这些孩子。不要等到惨案发生了,都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只能在心中留下的只是一个大问号和挽不回的遗憾。”

另外,黄宁也特别提到了课程中将有一堂课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有时候并不是孩子懒惰不愿意学习,而是我们没有帮助他们找到适当的学习方法。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提升学习能力,去培养孩子,而不是丢给老师教,就当着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黄宁说,前来参加的学员,尤其是妈妈们,不用太担心吸收的问题,反而可将前来上课视为一种放松自己的美好时光,让自己暂时‘离家’,充电满满了再把新知识带回家,实践出课堂上所教导的,让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亲子课程
日期:10/8 2/11 每逢星期三)
时间:上午830分至1030
人数:每班只限10
报名费:RM50(包括12堂课的讲义与茶点)
上课地点:美里心弦中心
联络:美里心弦中心主任黄宁
电话:085-433359(星期一休息)

课程内容:
分析教养类型
如何与孩子沟通
管教的技巧与原则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提升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帮助孩子面对压力
建立孩子的自我形象
EQ妈妈
家庭交响曲
读书的艺术
鼓励与成长

Monday, August 1, 2011

专访唐氏儿妈妈蔡文慧:IAN - 我的孩子,我的老师,我的小天使。(下篇)


……文接上篇

我们这个社会对唐宝宝还不是很了解,也不能完全接纳。有些人有意无意间会用语言来伤害这个群体,有些人甚至将这个群体排挤在外。

“有人会说,生下这样的孩子一定是父母造了什么孽,他们不了解唐宝宝的特别只是因为身上的染色体出了个小状况,就因为这个小状况让我们的社会价值观把这孩子当成是特殊的小孩。”

医学科技的发达甚至让人们可以透过产前筛查来拦截唐氏儿,世上不知多少唐宝宝就因为这样的发达科技,而在母胎里就被遗弃,甚至没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吸一口气。

其实,就算是这么发达的科技,也未必是一百巴仙准确的。唐筛检查只能帮助判断胎儿患有唐氏症的机会有多大,但不能明确胎儿是否患上唐氏症。也就是说 抽血化验指数偏高时,怀有宝宝的机会较高,但并不代表胎儿一定有问题。另一方面,即使化验指数正常,也不能保证胎儿肯定不会患病。

曾经在一个世界性的唐氏儿高峰会里,有一个成功大学毕业的日本唐氏儿,在台上分享时问了这么一句话。“为什么你要剥夺我生存的权利?”

文慧说,她不论断别人是否应不应该将唐宝宝生下,至于她自己,就算知道了迎来的会是唐宝宝,她都会毅然生下他,因为每个生命都是上帝所赐福的礼物。我们人,没有毁灭他的权力。

“有时候,我觉得我们的社会观非常有问题。我不明白医学为什么会告诉人说,你现在40了要做抽羊水检查,然后,我们又以什么价值观来定夺要不要这个孩子呢?”

其实,上帝所创造的孩子每个都不一样,每个都很特别。但是,一旦被社会给标签上,成为了所谓的特殊儿童,有好多原本简单的事情都变得不简单了。

“最近,我开始为孩子找学校。每一次,我都要准备好心情,祷告神,才可以有勇气走进幼稚园里。 因为,好几次,老师都当着校长和我的面,直接用很伤人的话语来拒绝我。 他们甚至还不曾见到IAN就已经拒绝我了。 我知道上帝会有更好的安排,但是,每一次,一扇门被关掉时,我的心又要像玻璃一样被打碎再慢慢的黏合起来。

在州内,对于唐氏儿的协助资源是相当有限。虽然如此,文慧却说,“我要活在当下,用当下的资源,假如不够好,要想怎样把他变得更好,而不是一昧地埋怨。”

文慧因为自己的经历,也常常愿意向有特殊孩子的家长审处援手。不过,她真的觉得个人的力量实在是有限,能给于的帮助也很有限。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环境,还是需要不停地被教育。 我们需要多一点爱心,多一点信心,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希望的人在我们的社会环境里。”

文慧说,因为IAN, 让她能够更客观的看待事情,比较有耐性的去面对孩子的各种情绪。

生了Ian之后,文慧鼓起勇气连续再生多两个孩子。她说,怕Ian一个人长大了会很孤独,希望他除了父母之外,也能有手足之情。

“唐宝宝是全世界最善良的小孩,Ian看我哭会来疼我,看妹妹哭也是会去摸摸妹妹的头安抚她。”

很多人可能不能够理解,特殊孩子父母最大的忧心是在哪里,这些孩子的父母担心的不是将来孩子能不能回馈的问题,而是最怕自己将来比孩子先离开一步,那么谁来照顾这个孩子?

“我们这些特殊孩子的父母不能轻易生病,不能轻言倒下,还要一直不断努力地挣钱,为孩子的未来铺上后路。”
又要工作,又要处理家务,还要照顾三个孩子,包括了Ian这个特别的小天使。文慧的辛苦是不言而喻,和她谈着的时候,有好几次眼泪就不经意地落了下来。不过,难过的都不是因为谈到自己的辛苦,而是因为人们社会观的扭曲,让孩子遭受了委屈的那种心酸和无奈。

但是,这些眼泪很快就被文慧那阳光的笑容给取代,从她流过泪的眼睛我可以看到的是对未来的一种坚定和盼望。

“照顾特殊儿真的是很辛苦,不过我很感恩的是我有一个支持我的后盾,我老公、我母亲、我的家翁家婆……还有,我也很庆幸自己是在保险界,这个行业让我能有更充裕的时间给我的家庭。”

每天,看着家里的三个宝宝健健康康地快乐成长已经是文慧心中最大的满足。“我是个活在当下的人,以后的路能走到哪里我不知道,不过,我知道上帝一定会带着我走,有这样的信心,无论到哪里都不必感到害怕。”

从日本变成了荷兰,沿途的风景或许会很不一样,但是,静下心来慢慢走,慢慢欣赏,这趟旅程又何尝不是风光明媚呢?

这是文慧写给孩子的一段话:

“你 是一个很特别的小天使,因为,在你的血液报告中,你多了一颗chromosome 这颗可爱chromosome,让我们的社会价值观把你当成是特殊的 小孩。  但是,孩子,我们相信,上帝很爱你,在我们眼中,你是一个很勇敢,很快乐,很乐观,很喜乐, 很聪明的孩子。  在上帝眼中,你也是他独一物二 的小天使。  你就是这么特别,我们会好好的爱你!! ”